為了更好地了解大球泥這段充滿傳奇的歷史,我們專程來到湖南懷化,拜訪了當年的洪江瓷廠廠長曾昭鑫,曾老雖已是古稀之年,但仍很有精神。得知我們是從醴陵那邊趕過來,他顯得有些激動,因為他對醴陵很熟,也有感情,在那有不少老朋友。
大球泥的發現
在湖南懷化、黔陽、溆浦三縣交界的龍潭鎮黃茅園境內的青界嶺地方,鬧饑荒的時候,當地的農民常常上山采一種白色的小“泥丸”來充饑,俗稱“觀音土”,這種土一經面世就給人一種神秘感。而它真正傳奇的是后來用于瓷器制作上。由于這種泥質地潔白,含雜質極少,氧化鐵含量在0.3%以下,氧化鋁含量在37%以上,二氧化硅含量在41%以上,鉀的含量在5%左右,其質量和品位可謂是世界上優質的高嶺土之一。由于其品質優良,資源稀缺而被稱為“泥黃金”,成為制做國禮瓷、“毛瓷”的主要原料,并為國家的出口創匯立下了功勞。從發現到發掘再到應用直到資源枯竭,只有短短十多年,其傳奇歷史更是撲朔迷離,讓人想一探究竟。
大球泥的開采挖掘
上世紀的1967年9月份,洪江瓷廠開始對大球泥礦區進行大規模的挖掘。剛開始挖掘的時候出現的都是些小“泥丸”,每一個都如雞蛋般大小,并整整齊齊的碼在礦面上,后稱為小球泥。曾老不時用手比劃著,仿佛當年熱火朝天的挖掘現場就在眼前。當時大家都很興奮,但到后來卻被一堵墻堵住了前進的道路,那堵墻是純白的,有10到30公分厚,似乎小球泥已全部挖掘完了。當時各種猜測都有,但他們還是繼續向前挖掘,當把這堵墻挖開的時候,里面卻出現了一個個直徑為10到30公分的大小的泥團,其中最小的也有8、9公分,后來把它稱為“大球泥”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?當時的地質專家也未給出確定的答案。
大球泥的開發利用
當時洪江瓷廠生產的瓷器原本就存在秞不均勻,開裂等問題,后開始直接用大球 泥0制瓷也沒有成功,因為它不能燒結,燒出來還是一堆粉末。經過原料配制技術人員的反復試驗,終于研制出了第九號配方,成功的將大球泥作為主要原料應用在制瓷上,生產出的瓷器與以往的瓷器相比,它的瓷胎更透明,更潤澤,制作的瓷器餐具都具有“白如玉、薄如紙、明如鏡、聲如磬”的特點。既然有這么好的原料,為什么不更好的利用,充分挖掘它的價值呢?當時全國有景德鎮、醴陵、淄博、邯鄲、廣東的佛山等那么多產區,都比洪江的名氣大,這么多廠,當時還沒有一個高檔瓷的科研項目。曾老請省市領導陪同多次上訪北京,申請這個項目,到1979年,輕工部就把這個高檔瓷研究項目給了洪江瓷廠,并且下撥了20萬的科研經費。通過大家合作最后完成了這個項目研發工作,并獲得 “湖南省科技進步獎”三等獎,為單位贏得了榮譽。
當年生產的瓷器品牌為“瓏娜餐具”,銷售到國外,每只餐具的單價為1美元,而當時國內普通餐具的平均價格還不到人民幣1元,是普通餐具的8倍!洪江瓷廠為國家的出口創匯做出了貢獻。
醴陵使用大球泥是從1965年開始,當時醴陵瓷廠接受了國宴瓷的任務,由于洪江瓷廠與醴陵群力瓷廠、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關系好,加上省領導的協調,他們在洪江瓷廠買下了幾百噸的大球泥,當時的價格是幾百塊錢一噸。醴陵的國瓷、“毛瓷”做得那么好,是與大球泥分不開的,也與洪江瓷廠分不開的。
為了提高洪江瓷廠的聲譽,曾老還主持用大球泥做了“九龍四鳳瓶”,作為國禮送到北京,由于未趕上小平同志去美國訪問的時間,后來送京的“九龍四鳳瓶”就只能擺放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了。
說到大球泥的價值,曾老回憶起了1983年的國際商務洽談,德國人想購買大球泥,他們已出價每噸1萬美元(當時是天價), “我們當時想要他們的匣缽,因為他們的匣缽使用壽命長,可使用70多次,而我們的匣缽只能燒7次,只是后來沒有談成。如今來看這卻保護了有限的大球泥資源沒外流!痹细袊@當年。
大球泥的再開發
由于大球泥形成條件的獨特性,洪江瓷廠后請示上級由湖南地質勘探407隊對青界嶺地方全部勘探一遍,比較遺憾,再沒有發現大批量的礦源了,只在黃茅園青界嶺小溪的河床下面發現過一點,而在其他地方未找到大球泥,因而僅存于世的大球泥資源就更顯珍貴。如何利用好、保護好這一稀有資源就尤其重要,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。